大家风采/景泰蓝技艺传承人刘瑞林:匠人之心铸精魂

2022-11-29 17:30 刘曼婷 环球网
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 而是说要有大作品。

From:《求是》杂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刘瑞林,男,汉族,1965年出生,研究生学历,北京人。中国皇家文化学者,宫廷艺术研究及传承者,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国礼品牌“瑞珐琅”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CCTV-《我有传家宝》特约嘉宾,曾任中央工美联合会珐琅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作品被以国礼形式赠送给世界嘉宾,包括英国女王、普京总统、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白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等多个国家王室、元首和国家博物馆收藏等。

1935年编辑的《旧都略》,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 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唐书称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 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很快融汇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经过明朝的鼎盛,清朝的精炼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精美绝伦的景泰蓝艺术品更多出现在外交场合,被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或世界友好城市,这种艺术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艺术探索精神、工匠精神与融合精神,成为了艺术收藏界的“国之重器”。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设计制作基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复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全球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 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清朝时期,景泰蓝由宫廷造办处打造,而刘瑞林的曾祖父,便是造办处的匠人,从曾祖父这一辈开始,刘家便一直致力于景泰蓝艺术品的传承与发扬,致力于匠心火种的保护。少年时期的刘瑞林对于家族事业不以为然,只觉得这些瓶瓶罐罐司空见惯,并不惊奇。随着年龄渐长,学识更加丰富,刘瑞林逐渐意识到了这一国宝级的艺术品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这门艺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非某个人的成果。当景泰蓝的颜料丰富程度逐渐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时,刘瑞林便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将釉料种类从传统的几十种,扩充到数百种,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景泰蓝艺术品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场景;当加工制造出现纰漏,工艺问题无法解决时,他先后与北京多所高校合作开展项目研发创新,对景泰蓝生产中出现的砂眼多、易氧化等痼疾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

做景泰蓝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往往做一件作品就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要倾注大量的心血。景泰蓝制作工序是非常繁琐和枯燥的,使得很多年轻学徒很难坚持下去的。刘瑞林前后有十几个徒弟,他鼓励他们去往祖国的大江南北,带着匠心与艺术家的操守,把这门艺术坚持传承下来。近些年来,景泰蓝作品外观设计更加生动,与国际时尚审美观结合在一起,把立体景泰蓝作品做成平面的掐丝珐琅壁画作品,让景泰蓝作品的呈现方式有所突破。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大背景下,各国通商、世界交流,艺术品流通和礼品馈赠成为重要的环节。APEC 期间,中国政府送给各经济体领导人的礼品中就有景泰蓝的身影。2015年,国际纪念反法西斯 胜利70周年,中国赠送给联合国一件“和平尊”景泰蓝。可见,景泰蓝已经成为国家外事活动的重要礼品。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