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港声】北京中轴线与韧性

2023-09-06 16:59 梁家僖 环球网

【他乡港声】北京中轴线与韧性◆上:港澳青年北大二院「亢慕义斋」合照(右一为胡澄,中为作者);下:梅兰书院校董会主席李晓梅(中)、副院长刘怡冰(左一)及作者合照。

「韧性」是今年的关键词,在2023年的下半年这词尤其有意思。北京中轴线申遗除了港澳青年的参与,我还收到了北京市东城区地方志编委会编辑部胡澄主任发给我的感悟,7月份我们邀请了他,在北大二院旧址(北京大学数学楼)向港澳同学们讲解北京中轴线上的红色文化历史。 他发我的感悟《高筑神州风雨楼》近2万字,韧性十足,我和同学们以用心阅读向他表达敬意。以下引用他部分感悟:

2023年7月12日的下午,一个盛夏酷暑中难得的清凉雨天,我在京师大学堂旧址——沙滩后街55号的原北京大学数学楼一层的走廊中,等候着港澳学生们的到来。此旧址在民国初年也是北京大学的所在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先生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和图书馆主任的时候就是在此地。我针对港澳青年学生们的求知特点,特地从建党文献中选出三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讲义资料发给同学们。一篇是陈独秀先生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一篇是李大钊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青春》,一篇是青年毛泽东在东城区域内平生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用以突出青春特色和建党先驱们的奋斗志气与精神面貌。我把刊登这些文章的杂志(《新青年》)的封面和文章所在页版面复制下来和这些文章的白文版印刷装订在一起,增加了历史文化厚度。我还特意与领队梁先生交流了同学们的文化倾向与价值取向,才定下来选择这几篇文献和确定讲授思路。

我带同学们来到了二楼「亢慕义斋」复原地,介绍这里是李大钊先生领导创办的中国第一个收藏、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团体「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所在地。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纷纷拍照并询问历史细节。我带领同学们在二楼的走廊上漫步,在细雨中细细品味历史的气息,慢慢追随先驱们的足跡,沉浸在无限的怀思之中。

在成果发布会上我寄语同学们:「北京古老的中轴线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文化中轴,中心点是故宫。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条中轴线在新中国的新生和新时代的腾飞。现在这条中轴线的中心点应该是在天安门广场。这里才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新文明的契合之处。」香港大学的薛梓淇同学把她亲手制作的中轴线文化作品送给了我,我一看,竟然是她手绘的毛主席纪念堂明信片,一代伟人把同胞的心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更加欣喜的是香港同学们对党的历史和红色文化的考察体会。

这周回到北京,我也回访了梅兰书院创始人兼校董会主席李晓梅,这个暑期的北京中轴线港澳青年采风活动的启动仪式就在书院举行,正好回京向李主席交流及请教她在海外华文学校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经验。李主席同时担任北京语言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梅兰书院是国家课题的落地试点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通过去中心化、民间化、多渠道的发展方式带领全球198个国家近2万所华文学校一起传播中华文化,保护绿色地球,帮助家乡的发展。2020年12月研究成果正式结题,2021年3月梅兰书院在课题组组长李晓梅的牵头下正式成立,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搭建了最新技术的数码化平台,开展了三十多个项目,深受好评,国家主流媒体对梅兰书院项目多次进行报道,《求是》杂志小康网也多次报道,二十大期间,中央网信办《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到书院进行了专访。我和李主席交流得知,原来梅兰书院是全球首家扶持海外华文学校的民间公益平台、海外最大的教案平台、教育部授权的唯一民间HSK(国际汉语水平考试)考点、服务华校的最大志愿者平台、传递全球优秀职业教育理念平台、书院带领全球华校通过做国际碳减排项目保护绿色地球,帮助家乡发展,帮助中国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书院的海外文化传播工作,也是韧性十足,令我深感敬佩。我们也谈到京港合作,Web3.0、元宇宙、AIGC和北京中轴线助力海外传播等话题,期待有新火花出现。

下半年继续保持「韧性」,我和合作方也準备9月带队中关村多家科技文化企业回港考察,继续促进内地与香港文创科创项目务实落地。

◆作者/图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华文化传播大使梁家僖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他乡港声》专栏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