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攻坚隧道智能系统 创新方案赋能智慧基建转型

2025-07-01 00:52 李林 中国发展报道网

在隧道施工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孙惠民带领的跨学科团队,集结大数据分析、嵌入式开发、软件开发等专业人才,针对隧道施工中数据碎片化、风险预判滞后等难题展开技术攻坚。团队依托专业教师指导,构建 "算法建模 - 硬件适配 - 系统开发 - 市场验证" 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大数据分析师刘祥岳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解析施工环境、设备运行等 200 余项实时数据,构建误差率低于 5% 的风险预警模型;嵌入式开发师孙惠民突破隧道潮湿、震动等复杂环境干扰,设计出传输延迟低于 0.5 秒的移动采集站硬件架构;软件开发师齐张娇、杜宜明结合轨道交通行业标准,优化出具备 12 项自定义功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施工流程数字化管控。

经过百余次调试优化,团队研发的隧道施工智能系统在模拟测试中展现显著成效: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效率提升 60%,设备协同响应速度提高 50%,风险隐患提前预判时间达 48 小时以上。该系统创新性采用 "边缘计算 + 云端分析" 双架构,在某试验隧道项目中实测数据显示:施工效率提升 22%,安全事故预警准确率达 98%,人力成本降低 37%。项目已斩获 6 项发明专利、4 项软件著作权,相关成果发表于《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等核心期刊,在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目前,该系统已在济南轨道交通某试点隧道完成三个月实地验证,实现施工全流程数字化监测与智能调度。章丘城建集团项目负责人评价:"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可视化,使隐蔽工程验收效率提升 40%,物资损耗率降低 18%,为隧道施工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团队同步推进产教融合实践,与山东高速集团共建 "智慧隧道联合实验室",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技术人才超 50 人,形成 "科研创新 - 人才培养 - 产业应用" 的良性生态闭环。

这支平均年龄 22 岁的学生团队,以 "技术创新 + 工程实践" 双轮驱动,为隧道施工行业注入青春动能。其研发成果不仅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现场的跨越,更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基建战略的实践价值,为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了 "00 后" 视角的创新答卷。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