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前的蒲公英》:让歌声为每一朵蒲公英插上翅膀

2025-07-04 00:53 孙继政 中国发展报道网
       风起之前,放声歌唱,每一朵蒲公英都有双隐形的翅膀。

2005年,爱心人士捐资创办了公益性的蒲公英中学,因为他们希望把接受合格教育的权利还给农民工子女,并且以“蒲公英”命名,让孩子们像蒲公英一样带着种子飞翔;2017年,梁君健再次把目光投向这所特别的中学,历时两年跟踪拍摄,又加四年精心打磨,2025年向全国观众献上《风起前的蒲公英》电影纪录片。这是一场跨跃20年的爱心接力,他以电影传媒的方式,在没有利益、没有流量的地方,深情关注着“流动儿童”的成长。影片以蒲公英中学合唱团的教学活动为主线,真实地再现了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孩子们伴随歌声成长的故事,它让人们共情纯真年代的美好青春,也共情懵懂少年的梦想破碎,更让人思考很多,比如关怀、比如爱、比如委屈、比如不甘。

没有华丽的精彩特效,没有炫彩的视觉盛宴,有的只是那一抹朴素的平凡与真情,揉碎在电影一帧帧画面的记录中,2个小时成片由800多个小时的素材剪制而成。蒲公英中学校址是位于北京大兴老三余村的村办工厂,教学楼是由老厂房改造成的,拥挤的宿舍、简陋的教室、简单的餐饭,构成这些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景。影片叙事的焦点落在了张展豪、权煜飞、王路遥,冯小云四位主人公的个体故事之中,他们都是蒲公英中学合唱团的一员,尽管年级不同,加入合唱团的时间有所差异,但都对音乐充满热爱。

风起之前,放声歌唱,风落之后,蒲公英漫天飘舞,那是伙伴们无法停留的爱意,却也是一份自由飞翔的梦。懂事的张展豪,调皮的权煜飞,害羞的王路遥,追梦的冯小云及以四位主人公为代表的合唱团其他的“蒲公英”们,他们的成长中,比别的孩子品偿了更多的离愁。来自五湖四海的父母因为生存而相聚一起,也终会因为现实而分离,不稳定的务工环境也注定了小蒲公英们的“流动”。迫于升学的压力,年级最高的张展豪最先离开了合唱团;由于男孩儿“变声期”的不协调,合唱团决定了从混声改为女声合唱团,权煜飞不得不离开合唱团;王路遥因为父母的强烈反对最终也离开了合唱团,而一路受到父母支持的冯小云因为擅自弹了在等候室里的钢琴而在珍贵的中央音乐学院考试机会中遗憾落选。他们的泪滴,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歌声,他们的笑声见证了蒲公英的成长,虽要离别,但正如小主人公权煜飞所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好苗子,有的载在了黑土地里,有的栽在了红土地里,有的栽在了沙漠里”,另一个小伙伴脱口而出:“最苦的就是在沙漠里!不过,如果他是个仙人掌,就可以活得很好。”

然而,别离的惆怅并不能掩盖年少的纯真。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永远眯着笑眼的权煜飞,成了令人难忘的“显眼包”。他调皮机敏,聪明率真,好奇心强,他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从“第二杯豆浆更甜”到共享单车探索北京城,权煜飞是天真童年和超乎年龄勇敢的结合体。面对合唱团重组的离别,他以笨拙却真挚的方式表达不舍,他偷偷溜到教室的角落旁听女声合唱,十二三岁少年那份不会言说的留恋与期待,通过他时而扒拉窗户、时而闭眼如痴如醉的神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他在黑板上签下自己的“草书大名”,以音乐家的姿态向最爱的音乐告别,这一幕,让人泪目。还有更多的细节,如在全球慈善家论坛会上偶遇黃晓明并合影的喜悦,演出间隙能吃到一块面包的满足,蒲公英中学特有的柿子节上收获的累累硕果,以及往新校区搬迁时坐在拉杆箱上滑行的细节,都洋溢着少年时代的纯真与快乐。

《风起前的蒲公英》并没有流于日常拍摄,也没有简化为成长的逆袭励志,更不是宫崎骏式的梦幻童话,而是直击心灵的北漂儿童成长纪实。全片以细腻如笔的白描手法,勾勒出北漂家庭在繁华都市中的生存画卷,以及孩子们成长路上那些不易跨越的沟壑。孩子们清澈如水的眼眸,与周遭粗糙现实的碰撞,激荡出直击心灵的力量。这些孩子漂泊的童年、不谙世事的天真、未经规训的无知,是对千千万万农村儿童的真实写照,他们就像蒲公英,不求扬帆远航,只求找到小小的一方土壤,生根发芽。尤为难忘的是合唱团中的天赋少女冯小云,她以清澈的嗓音和坚韧的性格在镜头中脱颖而出,她的音乐梦想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却在中央音乐学院面试中因一次意外的触碰钢琴而遭遇挫折,梦想落空。虽然冯小云依然保持着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努力让自己微笑起来,但她让我们看见,也让我们思考:成长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定会有逆境和荆棘,该用怎样的坚韧和呐喊展现百折无悔的青春。

获得白玉兰奖的演员宋佳感言:“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永远是最有力的表达。”盛夏的毕业季,看一场《风起前的蒲公英》,感受真实、感受成长,也感受人间烟火和真善美,或许也是享受成长的快乐。风起之前,放声歌唱;风起之时,筑梦飞扬,每一朵蒲公英都有双隐形的翅膀。

(作者: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2级新闻学2班 孙继政)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