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碑立惠州/钱汉东文·图
苏轼诗碑立惠州
钱汉东
大文豪苏东坡曾被贬岭南惠州二年零八个月,他留下的名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惠州和惠州的荔枝名扬天下。日前,我有幸应邀为惠州题书苏东坡荔枝诗碑,并专程前往惠州古荔枝园为诗碑揭幕。
左一为钱汉东教授
初夏,正值荔枝成熟时节,古荔枝园里,粗壮的古荔树绿叶丛中挂满了红灿灿的果实。平生第一次看到长在树上的荔枝,眼前一亮,心生欢喜,顺手摘几颗尝尝,哇,果然名不虚传,其壳薄核小、肉厚甘甜、汁水丰盈,实在太好吃了,怪不得苏东坡要“日啖荔枝三百颗”,爱不释手了。
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岭南惠州,情绪低落的他,携幼子苏过、爱妾王朝云,翻山越岭前往那片陌生而偏远的地方,深感前途迷茫,内心充满了忐忑与不安。在南下途中,东坡偶遇“惠州通”顾秀才,顾秀才向他介绍岭南的淳朴风土人情,他对惠州有了新的认识,还作诗《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相赠。苏东坡到达惠州时,受到当地父老乡亲的盛情欢迎,这大大地抚慰了东坡受伤的心灵,激发了他对岭南的兴趣,还在白鹤峰上盖起了新居,准备定居此处。但事与愿违,命运多舛的苏东坡不久后又被贬往海南。
在惠州,东坡遇见了当地的老太守钱酥。钱酥为江南吴越国王钱镠第十世孙,他在此地践行祖训,造桥铺路,治水种荔,建校兴学,鼓励农桑,颇有政声。在钱酥的眼里,惠州的景色与故乡西湖很像,于是他在此置地定居,成为岭南钱氏的始迁祖。钱酥仰慕苏东坡的才华,他们谈古论今,诗词唱和,相交甚欢,引为知己。在当地的钱氏宗祠中,还记载着两位先贤交往的生动故事。此次,惠州钱家人钱新发、钱水先等宗亲在政府的支持下,有意在酥公祠旁的古荔枝园内竖立苏轼荔枝诗碑,他们嘱余书写诗句并记载东坡与酥公的往事,欲将佳话流传下去,同为钱家人,我十分赞赏他们的作为,当仁不让地一口答应。
惠州西湖为天下三大西湖之一,来此,仿佛目睹了一幅徐徐展开的岭南水墨画。想必当年惠州西湖的美景,亦感动了苏轼这位走南闯北的大才子,他挥笔写下“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的确,这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地方,每一处景致都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始建于唐代的西山泗洲塔高耸入云,宛如杭州保俶塔一般质朴高雅,又像一位沉寂的长者,默默地守护着这块古老而美丽的沃土。湖水如温润的碧玉般清澈,湖中的岛屿星罗棋布,亭台楼阁造型各异,拱北桥、西新桥等似一条条玉带披在湖面上,将西湖点缀得如诗如画。望着漫长的惠州苏堤,同行的张亦锋博士感慨道:苏轼所到之处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故事,他在此办学兴教、施药救急、捐款造桥等,为民众做了很多实事、好事,这像杭州的苏堤一样,为解决水患问题而修建的,如今成为当地的标识,人们也从中感受到了苏东坡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惠州西湖孤山的东麓,我们拾级而上,去瞻仰苏东坡的塑像。离塑像不远处是千古文豪东坡的“红颜知己”王朝云的长眠处。墓为圆拱型,石砖砌,清嘉庆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绶重修,并撰写了墓碣及碑文。王朝云在惠州时遇瘟疫,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伴,总难恢复;她还担心苏公遭遇不测,烧毁了不少可能惹事的苏公诗稿。苏轼《朝云诗》云:“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他拜佛念经,寻医煎药,乞求她康复。但从小生长在江南的纤弱女子王朝云,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这是苏东坡发自肺腑的长叹。他在朝云的墓前建了一座六如亭来纪念她,因她死前所念四句偈中有佛家所谓“六如”,因此取亭名为“六如”,并亲手写下亭子的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从古至今,在苏东坡与王朝云的轶事传闻中,最为有名的应是那一则“不合时宜”的故事。王朝云墓后盖有“东坡纪念馆”,展陈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东坡发明的用毛竹为工具,引山泉为村民提供了“自来水”,以解百姓饮用水之急难,造福惠州的故事,给我印象深刻。此举在当时堪称奇迹,只有时刻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并与百姓融为一体,善于思考和发现的人,才会想到毛竹的新用途吧!
罗浮山是岭南的名山,离惠州并不远,自古拥有“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岭南第一山”的称号。苏东坡多次游玩罗浮山,问道探幽,便爱上了“四时春”的罗浮。罗浮山有座冲虚古观,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名医葛洪(284~364年)的隐修处,声名远播,前来学道者众多,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动乱年代,冲虚古观为军队的疗养处,因而逃过一劫,文物建筑未受破坏。古观坐北向南,是一套四合式庭院木石结构建筑,包括山门、正殿和两廊,典雅古朴。观后右侧有葛洪炼丹灶、洗药池等古迹,还有后人所建的东坡山房、丹石祈寿世石刻等。在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救卒方》中有一个方子:“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据说葛洪是从当地药农口中,得知服用青蒿汁能治疗疟疾,可惜并未引起众人重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出了青蒿与黄花蒿两个条目,当“青蒿一握”再度出现在中国主流医药典籍之中,已过1000多年了,但“青蒿一握”是否能真的治疗“疟疾寒热”仍然没有明确的说法。直到1600年后,青蒿素才被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证实有效,获得社会公认,并由此荣获了诺贝尔奖。
惠州的荔枝是最令苏东坡陶醉的美味,他甚至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三百颗荔枝起码十几斤重,再美味也不可能吃这么多吧。再说荔枝吃多了易上火,一般人绝对不敢多食。苏东坡是用夸张的手法盛赞惠州荔枝的美味,犹如李白那“白发三千丈”的名句一样。不过,在尝过惠州荔枝后,我也是惊喜不已、拍案叫绝,今生尝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荔枝,惠州荔枝绝对稳坐第一。东坡君见多识广,乃真正的识货之人!因怕上火,我不敢多食,只能适可而止。当地文友黄江对我说放开吃,无事的;又说荔枝剥去外壳后,将头部那块呈咖色的小硬块咬掉,就不会上火了。黄兄所教这招果真灵光,后来我屡试不爽,不知当年苏公是否亦采用过如此妙招。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惠州因苏轼而名扬天下,惠州的荔枝也承载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清人江逢辰诗云“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深爱着敬他爱他的岭南乡亲,岭南乡亲对苏公亦有剪不断的情思。如今,惠州古荔枝园内新添了苏公荔枝诗碑,弘扬东坡文化,传承君子风范,惠州的父老乡亲正努力践行着!
钱汉东简介:
钱武肃王37世孙。祖籍浙江诸暨,始迁祖为嵊州市竹溪村。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上海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名誉社长、编审,《文汇报》高级记者,上海市新闻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总干事,上海地方史志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钱镠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现任联合国世界数字经济组织数字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
钱汉东应邀为中华四大佛教名山题匾书联,为屈原故里、采石矶太白楼、东坡赤壁、陋室铭遗址、西施故里等700余处名胜古迹题匾书碑,为上海中共一大、四大会址惟一题匾者,被誉为当代文人书法家。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冰心散文奖,2013年荣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榜首,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9年荣获诸暨市首届十大最美乡贤。
著有《岁月留香》《人间瓷话》《名人印象》《寻访中华名窑》《日照香炉》《钱汉东考古文选》《钱汉东诗文墨迹选》《钱汉东散文随笔选》《寻梦西施故里》等。
延伸 · 阅读
- 2025-06-10广东韶关新丰县首家医学
- 2025-06-07山西省新能源知识产权运
- 2025-05-13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生物治
- 2025-04-28中笃一家控股公司乔迁“
- 2025-01-22立德树人 创新书写教育
- 2025-01-17我国首个慢性病逆转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