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探寻金箔非遗,传承工匠精神

2025-08-25 11:04 tang123 东方头条

南京工程学院:探寻金箔非遗,传承工匠精神

7月30日至8月7日,南京工程学院"千锤金韵"文化实践团深入南京市栖霞区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通过实地探访、体验交流、文化宣传等多元形式,深入调研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传承现状,激发青年学子的文化保护意识。

工坊探秘:触摸千年技艺

文化实践团走进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南京金线金箔总厂,通过实地观摩金箔锻制全过程,深切领略了这项始于东晋的古老技艺的深厚底蕴与匠人智慧。

“一两黄金能打制成一亩地大小的金箔,最薄处仅0.1微米。”讲解员的介绍令实践团成员惊叹不已,纷纷驻足记录这一技艺奇迹。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成员们深入生产车间,近距离观摩了金箔锻制的12道核心工序:黄金按特定比例配比后,经1300℃高温淬炼成为金条;随后经过反复捶打至薄片进行“拍叶”,再细致塑形做成“捻子”;后续还要经过烙金开子、沾金捻子、打金开子等多道精细环节,每一步操作都彰显着匠人的专注与严谨。

调研对话:深挖传承密码

文化实践团结合前期调研发现的公众对金箔技艺认知深度不足问题,专访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葛义根师傅,在交流与亲身体验中深入感受技艺传承背后的工匠精神。

实践团前期通过200余份线上问卷调研发现,超七成受访者知晓金箔是南京特色非遗,但仅不足两成能说出3道以上制作工序,公众对金箔技艺的认知多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存在明显深度缺口。带着这一问题,实践团与葛义根师傅展开交流。葛师傅手持传承三代的铁锤,现场演示“打了戏”的关键技巧,随后指导成员们亲身体验。曲同学拿起铁锤尝试时,才发现看似简单的捶打动作实则极具难度,要么力度过大导致金片变形,要么力度不足无法达到延展效果,反复尝试多次都难以掌握要领。

谈及技艺当代传承,葛师傅语气恳切:“金箔薄如蝉翼,考验的是手上的准头,更是心里的静气,现在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这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成员们也从亲身体验的困难中,深切体会到这项技艺背后,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专注所凝聚的工匠精神。

非遗课堂 :播撒文化种子

为让更多人了解金箔文化、扩大其影响力,面向暑期夏令营的小朋友,文化实践团精心设计“金箔的前世今生”课程,通过非遗小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种子。

在课程现场,团队成员刘同学借助动画演示,清晰呈现黄金配比、化金条等金箔锻制工艺环节,让抽象的工序变得直观易懂。同时,她结合故宫金箔装饰、佛像贴金等具体案例,生动讲解金箔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与广泛应用,从古代皇家装饰到宗教文化载体,全方位展现金箔文化的丰富内涵。课堂上,孩子们专注聆听,对金箔技艺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就相关知识提问,在互动中加深了对这项非遗文化的认识。

文创焕新:探索活态传承

“要让金箔技艺活下去,既要守得住老手艺,也要接得住新时代。”这是文化实践团通过调研体验得出的共识。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非遗与现代生活脱节”问题,团队以南京金箔元素为核心,创新设计开发了冰箱贴、手机壳等系列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将传统金箔技艺与现代生活用品相融合,不仅为金箔锻造这一古老技艺注入了当代活力,更是青年学子对金箔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创新表达。此举为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提供了实践样本,让古老技艺在融入现代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同。

“现在才真正明白,在工坊里亲手体验的那些瞬间,不知不觉就让我们和金箔技艺的文化根脉紧紧连在了一起。听着匠人的锤声,看着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心里的文化自信一点点满了起来,想要守护这份非遗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团队负责人刘同学感慨道。正如非遗传承人葛义根所说:“年轻人肯学肯悟,这手艺就有新希望,老技艺也能焕发活力。”据悉,实践团返校后,将结合此次调研成果,通过校园宣讲、文创推广等方式持续弘扬金箔文化,让更多同学了解这项非遗技艺的魅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