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与上海久鼎共推绿化混凝土技术革新,赋能双碳战略
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与上海久鼎共推绿化混凝土技术革新,赋能双碳战略
2025年8月7日,一场聚焦绿色基建前沿技术的深度对话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展开。上海久鼎绿化混凝土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仁应该院苏院长邀请,双方围绕现浇绿化混凝土护坡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与升级路径达成重要共识,计划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动这项兼具生态价值与工程优势的创新技术向智能化、低成本化方向突破,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新动能。
技术突破:从“工程防护”到“生态赋能”的跨越
苏院长在交流中高度评价现浇绿化混凝土技术的创新价值。他指出,传统护坡工程常以“硬化防护”为核心,易导致生态割裂与碳足迹增加,而该技术通过多孔结构设计与植被协同生长,实现了“固坡防护-生态修复-碳汇增量”的三重效益。“在国家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这项技术不仅响应了‘新质生产力’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更通过植被固碳、减少水泥用量等路径,直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地。”
合作愿景:打造“智能+经济”的技术标杆
李仁董事长表示,久鼎绿化混凝土深耕该领域十余年,此次与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的合作将聚焦两大核心方向:一是智能化升级,通过引入BIM技术与物联网监测系统,实现护坡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二是性价比优化,依托高校研发优势降低材料成本与施工复杂度,推动技术在市政、水利、交通等多场景规模化应用。双方约定,将成立联合研发小组,重点突破极端气候适应性、植被选型优化等技术瓶颈,力争三年内使该技术综合成本降低30%,生态效益提升40%。
行业意义:树立绿色基建创新合作典范
此次合作的达成,不仅为现浇绿化混凝土技术的产业化按下“加速键”,更开创了“企业技术积累+高校科研赋能”的协同创新模式。苏院长强调:“当工程技术与生态需求深度融合,当市场导向与学术严谨性有机统一,才能真正让绿色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实践场。”未来,双方成果或将纳入国家绿色建材标准体系,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绿色基建技术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此次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与上海久鼎的强强联合,既是对“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的生动实践,也为破解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在绿色建材领域树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