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发展报道网 > 综合 > 正文

关于大力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的对策建议

2025-09-19 16:07作者:编辑  浏览:

一、引言:消费新场景的时代意义与战略价值

当前,全球消费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消费者需求从“单一功能满足”向“体验式、个性化、多元化”加速升级。消费新场景作为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系统集成,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关键路径。    从政策层面看,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明确提出“培育一批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2025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强调“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从实践层面看,长春“这有山”将商场与景区融合,云南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以“咖啡+菜场”重塑消费体验,重庆磁器口通过背街小巷改造激活烟火气,广东广州、深圳等地以“首店经济”“无人机送货”等创新场景激发活力,均验证了消费新场景对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合效应。    本文将从空间更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政策支持等维度,提出培育消费新场景的系统性对策,助力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当前消费新场景发展的核心痛点

尽管消费新场景已初具规模,但实践中仍存在以下瓶颈:

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场景盲目复制“网红模式”,缺乏地域特色与文化深度,导致“千店一面”“千景雷同”;

技术应用滞后:AI、VR/AR、区块链等技术尚未深度融入消费场景,数字化体验不足;

供需匹配错位:部分场景过度追求“流量收割”,忽视消费者真实需求(如过度依赖打卡拍照而缺乏服务升级);

政策协同不足:跨部门资源整合效率低,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持尚未形成合力。

三、对策建议:构建“四位一体”消费新场景培育体系

(一)空间更新:以“绣花功夫”重塑消费场所,打造差异化体验

1. 推动城市商业空间立体化改造

案例启示:长春“这有山”通过将商场改造成“室内山城”,以“山谷、山道、亭台楼阁”串联商业与文旅功能,2019年开业后成为当地文旅名片,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

对策建议:

差异化定位:结合城市文化基因(如成都的茶馆文化、西安的古都风貌),避免简单复制“山城”“水街”模式;

功能复合化:鼓励“商业+文旅+社交”融合,例如在商场中植入小型剧场、艺术展览、沉浸式剧本杀等业态;

政策支持:对老旧商圈改造提供税收减免、专项补贴,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2. 激活背街小巷与历史街区

案例启示:重庆磁器口通过扩容改造3万平方米背街小巷,增设墙绘、艺术装置,将冷清巷道转化为“拍照打卡+餐饮社交”的复合空间,商户日均营业额提升50%。

对策建议:

微更新+强运营:保留历史风貌基础上,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如太古里模式),通过“政府出资改造+企业市场化运营”实现双赢;

场景活化:鼓励“小店经济”“非遗工坊”入驻,例如在巷道中开设手工茶馆、古法染坊,增强文化体验感。

(二)科技赋能:以数字技术驱动消费场景升级,构建沉浸式体验

1. 打造智慧商圈与数字孪生场景

案例启示:广东深圳利用AI大模型优化商圈客流分析,通过“无人零售+AR导航”提升消费效率;广州超400家首店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线上虚拟试衣与线下体验联动。

对策建议:

基础设施升级:推动5G网络全覆盖,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客流动线与消费偏好;

技术应用场景化:开发“虚拟导购”“智能推荐”等功能,例如通过AR眼镜展示商品历史故事,提升互动体验。

2. 拓展元宇宙与区块链技术应用

案例启示:上海某商圈推出“元宇宙购物节”,消费者可通过VR设备进入虚拟商场选购商品,同步获得NFT数字藏品奖励,提升用户粘性。

对策建议:

政策引导:设立“元宇宙消费场景创新基金”,支持企业研发虚拟试衣、数字人导购等技术;

区块链溯源:在农产品、奢侈品等场景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

(三)产业融合:以“跨界协同”拓展消费边界,释放增长潜力

1. 推动“文旅+商业”深度融合

案例启示:云南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通过“咖啡+菜场”模式,日均客流量增长3倍,客单价提升20%。

对策建议:

场景IP化:将地域文化符号(如敦煌壁画、岭南骑楼)转化为消费场景IP,例如在商场中打造“唐宋市集”主题街区;

活动常态化:策划“非遗文化节”“深夜食堂节”等品牌活动,延长营业时间至24小时,激活夜间经济。

2. 发展“健康+消费”新业态

案例启示:北京某社区推出“健康生活馆”,整合体检、营养咨询、有机食品销售功能,会员复购率达85%。

对策建议:

政策支持:对“健康消费”场景提供医保支付试点,例如将部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跨界合作:鼓励医疗机构与商业综合体联合开发“体检+健身+餐饮”套餐,满足“预防式健康”需求。

(四)政策支持:以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1. 完善顶层设计与跨部门协同

案例启示:广东省政府2025年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通过“以旧换新+场景补贴”组合拳拉动家电、汽车消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对策建议:

建立统筹机制:由发改委牵头,联合商务、文旅、科技等部门制定“消费新场景发展专项规划”;

数据共享平台:构建“消费场景数据库”,整合客流、销售、用户反馈等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强化要素保障与金融支持

案例启示:浙江设立“消费场景创新基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50%贴息贷款,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百亿元。

对策建议:

土地政策创新:允许老旧厂房、闲置楼宇临时改为消费新场景用途,简化审批流程;

金融工具多样化:推广“消费场景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吸引长期资本参与建设。

四、实施路径:分阶段推进与动态评估机制

1. 试点先行与模式复制

短期(1-2年):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设立“消费新场景示范区”,优先试点智慧商圈、数字孪生场景等项目;

中期(3-5年):向二三线城市推广成功经验,重点扶持“县域消费新场景”建设,例如打造“非遗+电商”特色街区;

长期(5年以上):形成覆盖全国的消费新场景网络,推动“中国模式”走向国际。

2. 动态监测与反馈优化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客流量增长率”“客单价提升率”“就业带动量”等核心指标;

第三方评估机制:委托高校或智库开展年度评估,根据结果调整政策方向。

五、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创新

1. 日本“商业模式创新”启示

案例:东京涩谷站通过“车站+商业+文化”融合,打造“24小时城市客厅”,年客流量超3000万人次22。

本土化应用:在高铁站、地铁枢纽周边植入“快闪店”“共享办公”等场景,提升空间利用率。

2. 德国“工业旅游”模式

案例:宝马莱比锡工厂将生产线开放为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23。

本土化应用: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如佛山、苏州)推广“工业+文旅”场景,例如家电博物馆、智能家居体验馆。

六、结语:以新质生产力激活消费新动能

培育消费新场景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通过空间更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与政策支持的“四位一体”策略,不仅能激发短期消费活力,更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未来,需以“绣花功夫”深耕场景细节,以“破界思维”拓展融合边界,最终实现“场景创新—消费升级—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助力中国消费市场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作者:王国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