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澳门)2022”开幕

2024-02-02 23:35 王丹 环球网
       2024年1月31日下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澳门)2022”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展馆正式开幕。本次年鉴展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和金沙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作为支持单位。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处长白冰、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金沙中国有限公司行政副主席王英伟博士、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郑继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副局长许耀明、总策展人及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吴卫鸣、澳门欧洲研究学会主席麦健智、执行策展人及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顾跃、执行策展人及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执行馆长谭维、展场设计总监程大鹏等。艺术家代表梁绍基、周文斗、倪有鱼、张晓、刘展、谭英杰也参加了开幕式。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从2015年起开始,通过“一年之鉴”这一时段性的学术方法,系统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当年的整体状况及趋势。此次年鉴展是第九届,而在中国澳门举办亦为首次。本次年鉴展展出100位/组年度选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22》的艺术家作品,包括28位/组艺术家的原作,体现了艺术家从全球化背景中流动的文化和生存经验、信息方式的模拟与转换、艺术与科技、艺术的价值与边界、女性视角、城市化进程、媒体传播历史等不同角度出发,与既有的艺术系统碰撞出的新的对话。

年鉴展主办方之一、金沙中国有限公司行政副主席王英伟博士表示:“朱青生教授和他的团队2015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年鉴展览,至今已是第九届。今次年鉴展落户澳门,标志着展览首度踏足中国内地以外的地区。我们举办本次展览,正是善用澳门作为文化交流基地和国际窗口的角色,向国际和外地旅客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回首饱受疫情侵扰的2022年,艺术发展受到不少限制,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家努力透过所处时代或社会环境脉络进行思考和辩证,为艺术世界带来新气象,这段艺术发展史值得不断反思。期望藉本次展览为澳门的观众提供艺术养分,同时让本地艺术家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让他们能一叶知秋,从中获得创作启迪。”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画和近代引进的西画之外,中国也产生了第三种艺术——当代艺术(在2000年之前,国内称之为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不是西方艺术,而是在西方先发展起来的新艺术,专以创造和实验为特征,传入中国以后,迅速地超越了对西方的模仿和引进,创造了中国的当代艺术,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隐性的成就,与中国经济的崛起一起在世界上引人注目。《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基本工作方法是对当代艺术现场和生态的记录、观察、总结和反思,艺术创造和评论、理论的文献化和档案化,客观上反映这个时代的心态与思潮,及其伴随着的各种问题。而每年的《年鉴》又相对侧重于记录其“变量”而非“常量”。

2015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年鉴展。本次年鉴展是对2022年中国当代艺术总体情况的回顾和展示,根据对全年2341场展览和7796位艺术家的广泛调查、阅读和深入的研究,结合3329种文献,经过统计,选出100位/组艺术家作为代表,从数字艺术、公共艺术、摄影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后殖民、艺术乡建、艺术批评、艺术组织、艺术博览会、艺术教育11个议题,呈现该年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整体发展。

策展人朱青生教授回顾了在其主持38年“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期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并表示:“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门户,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准备。我们在澳门办这样的年鉴展,实际上是把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在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在完全走向世界之前,需要用事实和数据把自己的一种稳定、成熟的系统性理论、判断价值和研究成果进行完整表述,这样才便于被全世界不同的艺术观念、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人所理解。而中国的当代艺术,恰恰又不是市场、娱乐和商业活动中反映出来的表面状态。年鉴展不是被策划出来的,而是在严格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统计出来的结果。展览中100位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除了在形式上都多少各有创新之外,最重要的都有独立的观念和思想。”

朱青生教授还阐述了年鉴展在澳门举办的意义。随着官方政策、技术革新等新情况的出现,新媒介影响着艺术实践、教育等多个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生成模型和工具的普及,这个问题在未来可预见地会变得更为关键,而澳门是以人工智能、数字艺术和新技术为发展重点的一个特别的城市,当代艺术的这个新趋势,正好与地方发展构成互动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入选本次年鉴展的作品涵盖绘画、影像、行为、装置等不同创作类型,具备当代艺术的原创性,同时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与观照。此外,作品在展览中形成一个整体,与年鉴展专题相关,以求条理清晰地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总体情况和议题,并开启关于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对话。参展人中有取得重要成就的艺术家,亦有在创作上日渐丰盈、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年轻艺术家,当中包括实践新型集体创作的艺术小组。其中28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本次澳门年鉴展上展出,包括11件/组雕塑装置、13件影像及6件/组架上作品,体现出艺术家在创作上不懈的探索。

本次展览的设计工作由建筑师和当代艺术家程大鹏的团队精心协作完成,20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用“裂变式景观”来重新归置和扩展了澳门的标志空间——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对本次展览的效果起了关键性作用。

开幕仪式结束后,同场举行了主题研讨会。艺术家梁绍基、周文斗、倪有鱼、张晓、刘展、谭英杰,与策展人朱青生、澳门著名艺术家吴卫鸣、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院长秦俭、澳门科技大学教授顾跃进行艺术交流,讨论如何利用年鉴展这种全国性的当代艺术的集中、完整展示,促进澳门当代艺术教育及创作的发展。

金沙中国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代表澳门介入了艺术和学术的最前沿、最尖端的探索,不仅带来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的内容,而且推动了本地文创产业持续发展。公司将持续邀请本地及国际著名艺术家举办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艺术文化展览,并透过金沙中国这个平台为澳门注入多元文化力量,进一步丰富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并为国际访客带来高超的艺术体验。

展览将于2024年2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每天早上11时至晚上7时于金光会展C馆,免费入场,展至2月27日。

年鉴2022艺术家

蔡磊、曹斐、曹澍*、陈侗、陈沁昕、陈维*、陈哲、崔洁、戴陈连、段建宇*、方迪、费亦宁、冯骏原、冯至炫*、付小桐、耿建翌*(已故)、郭城、何工、何翔宇*、洪浩、胡介鸣、胡庆雁、胡伟*、胡晓媛*、胡尹萍、贾蔼力、蒋鹏奕*、蒋志*、金锋、啾小组*、康剑飞、黎朗、李琳琳、李明*、李怒*、李然*、李维伊、厉槟源*、梁绍基*、梁远苇*、刘慧德、刘建华、刘商英*、刘诗园*、刘韡、刘昕、刘月、刘展*、卢征远、陆平原、马秋莎、苗颖、娜布其、倪有鱼*、潘子申、佩恩恩、彭祖强、任莉莉、邵纯、沈少民、沈莘、沈远、谭英杰*、唐勇、陶辉、童昆鸟、童文敏*、汪建伟*、王功新、王光乐、王璜生、王欣*、王友身、王郁洋、王梓全、翁奋、辛云鹏、邢丹文、徐冰、徐震、杨福东、杨嘉辉、杨牧石、杨淞、杨心广、杨圆圆、尹秀珍、张东辉、张如怡、张晓*、张新军、张怡、赵半狄、赵要、赵赵*、郑达、钟正、周文斗*、周岩、周轶伦

(注:标*者为展出原作的艺术家,以姓氏拼音排序)

展览导言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以年度为单位,对中国艺术的现状的记录、检阅与展现。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画和近代引进的西画之外,中国产生了第三种艺术——当代艺术(在21世纪之前,称之为现代艺术或探索性艺术)。现代派不是西方艺术,所以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留学生引进的“新派绘画”有类似之处但有根本不同。当代艺术是在西方率先发展起来的新艺术,专以创造和实验为目的,传入中国以后,一方面迅速与中国传统因素结合,以求有别于西方,获得独特面貌,一方面迅速地超越了对西方的模仿和引进,创造了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当代艺术。我们1986年就建立了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一直在记录中国的最新的创造及其艺术领域的微妙而艰难的贡献。正是因为当代艺术不允许引进和模仿,只有原创的艺术才能被艺术史承认,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上所有的当代艺术一样,在接受着日益更新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在为世界的未来和人类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出路和道路。

当代艺术近年的最新发展显现出与科技相结合这样一个特殊而集中的方向。在2022年,由于疫情的肆虐,反而形成了逆向增长。科技变化和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及原创性的激发,也逐步与艺术接近。当代艺术作为产业(制造)和创意(创造)的实验室与发动机,现在因为更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变成了一个普遍的活动,尤其在澳门,已经成为艺术与新媒体开放交流的新门。年轻的一代艺术家正在试探着离开大城市和艺术圈,到更广阔的农村、城区去,用替代的方式,开拓着艺术和人共同发展的新的场所和境界。当代艺术对现实与社会的关怀更加深刻和深入,虽然在年末遇到了重大的疫情之后的突然变化,有一些状态和心态在2022年的艺术中还没法充分地呈现出来,但是各种奇特、奇异的取材和构思值得我们高度地关注和整体地观察,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展览。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