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海追星》”——张飙先生诗书颂中国科学家精神
(总53期;2024年11月份)
张飙:“天地英雄气概,古今家国情怀”——“两弹一星元勋背后的故事!”
张飙:”从原子弹到中子弹,我们一代科学家,做了外国五代科学家的事情”
张飙先生简介: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科技日报总编辑、中国艺术报社长。高级记者。
曾举办《甲午120年祭》、《致敬两弹一星元勋,致敬科学家》等8次个人主题书法展。
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文学奖”。获“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六次获中国新闻奖。
现有社会职务: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理事等。
张飙先生“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和中国书法艺术功底!”
(一)、致敬缅怀水文地质学家薛禹群院士⊙《科海追星》之五百零六
六六六
致敬缅怀水文地质学家薛禹群院士⊙《科海追星》之五百零六
◎海水入侵筑砥屏,
神州首建水模型。
地下水空宏策补,
远瞩:顶托沉降水基撑。
导水渗流承大禹,
接续:培新治水育群英。
水净千源凝万爱,
梦在:心挥水洗九疆清。
(《定风波》—张飙)
◎今天是薛禹群院士(1931年11月2日—2021年6月29日)的诞辰纪念日。他系统地揭示了中国海水入侵的特点、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个海水入侵模型。该模型及所提对策应用于胶东地区,海水入侵速度从1989年的约20km2减至每年1-2km2,有效保护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为该模型克服了“降雨入渗和潜水面波动对入侵水质的影响”两个难题,在国际上被评价为“发展了潜水含水层条件下的海水入侵模型”。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三维热量运移模型,用于上海储能。建立反映水岩间阳离子交换的三维水—岩作用模型。系统研究水量、水质模拟,其中多个含水层越流系统的水量模型、水质模型等7个模型属国内首先建立,为中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污染预测提供了有效方法和先进手段。同时提出了许多为求解这些模型的新算法。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禹群说:科研不能靠想象,观测数据做不得半点假。他告诉学生,“要做学问,先要做人,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做一个立志报国的人。”薛禹群认为:培养学生就像种树,不能天天“浇水”,否则会使他们产生依赖性,要引导他们自己寻找“水源”,把根扎深,这样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做好科研。
(二)、恭祝任继周院士100岁生日快乐⊙《科海追星》之五百零七
恭祝任继周院士100岁生日快乐⊙《科海追星》之五百零七
◎覆遍天涯同海角,
柔无花果春春早。
植被自然揭奥妙,
凡变宝:推高“畜产”丰粮稻,
有爱不惶“黑站”帽。
互彰农牧开先导。
百岁奉燃犹憾少,
心骄傲:此生幸作“中华草”。
(《渔家傲》—张飙)
◎今天是任继周院士(1924年11月7日出生)的100岁生日。他是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国家草业科学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他带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草地改良的研究,探讨了草地围栏、划破草皮改良草地、划区轮牧、季节畜牧业等技术,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公认的两大草原分类体系之一,成功地应用于中国主要的牧业省(区),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水平。他在中国草业学术界,开系统科学理论与草业科学理论相结合的先河。他发明的“燕尾犁”使用后,原来仅两三寸高的草竟长到了半米左右,产量也提高了四倍之多。收到牧民欢迎。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继周的足迹遍及西北数省区,他认为,大西北才是草原科学的天堂。他在300米高原上建的试验站,23年没有编制、没有经费,被说成是‘黑站’。”但他从不放弃。对北京、南京以及美国某研究中心的邀请,他的回答是:“我哪里都不去,我的根就在中国,我的工作就在草原。他自称“草人”,曾写诗:“月夜清辉漫山梁,溪畔孤帐泛青光。夜闻狼嚎传莽野,晨看熊踪绕帐房。浓烟滚滚难为炊,寒风瑟瑟透衣裳。薄帐一顶居雪地,男儿热血傲严霜。”“从来草原人,皆向草原老”
◎敬祝任继周院士百岁大寿生日快乐,福寿康宁!
(三)、祝高镇同院士96岁生日快乐⊙《科海追星》之五百零八
祝高镇同院士96岁生日快乐⊙《科海追星》之五百零八
◎聚慧宽铺云汉路,
飞机增寿添强度。
探秘“疲劳”开首步,
新学矗,航空重荷天河渡。
生胜老师惟愿夙,
凝发“三力”辉煌铸。
报效须从当下处,
桃李簇:“六星”共谱中华赋
(《渔家傲》—张飙)
◎今天是结构疲劳专家高镇同院士(1928年11月15日出生)的96岁生日。他是我国结构寿命与可靠性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开创性地建立了航空结构寿命可靠性理论,率先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飞机结构可靠性定寿延寿理论,将飞机的使用寿命从1400~1800飞行小时延长到3000飞行小时,涉及歼击机、轰炸机、客机、运输机、直升机等20多种飞机型号,数量多达数千架,经济效益达数百亿元。也为保障部队的战斗能力和飞行安全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疲劳”,是指无生命的物质材料因“劳累”而导致“坏死”。它在无先兆的情况下使巨轮断裂,飞机跌落。据统计,飞机因强度问题造成的事故,80%是由“疲劳”引起的。高镇同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他负责的“国产大型系列飞机疲劳载荷谱工程”,使中国在具有高置信度载荷谱编制领域的研究方面,跨入国际领先水平。
◎高镇同说,“想干好一件事,要有三力:动力、智力、毅力。”他在文章中写道::“培养研究生是教师的使命,我的奋斗目标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他的学生已有五位院士,成就“一门六院士”的佳话。他写过这样的诗:爱岗敬业有价值,不分大小不分时。诚信友善有好报,只待报早或报迟。
◎祝高镇同院士96岁大寿生日快乐,福寿康宁!
(四)、致敬缅怀物理学家施汝为院士⊙《科海追星》之五百零九
致敬缅怀物理学家施汝为院士⊙《科海追星》之五百零九
◎现代磁学独树帜。
磁性合金,
首创模型试。
千里电磁携转踬,
百精“磁论”添国翅。
责任燃情熔爱炽。
万种知识,妙谛“学、真、智”。一世羞闻名利事,
奇勲却已书青史。
(《蝶恋花》—张飙)
◎今天是施汝为院士(1901年11月19日-1983年1月8日)的诞辰纪念日。他是中国现代磁学研究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1934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磁学研究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多项成果。抗战期间,他参与、研制了收发报机、振子整流器、探矿仪等急需设备和可以直接用于抗战的地雷爆炸控制器、炮位定位器、机方向指示器、超短波收发机等设备。他关注民生,在上海创办了长城铅笔厂。上世纪50年代,他领导和参加了关于铅镍钴永磁合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改进永磁性能的成果。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施汝为珍惜设备,抗战期间曾带着一台小电磁铁转战昆明、桂林、重庆,抗战胜利又带回上海、南京;解放后带到北京,该设备直至2003年才停止使用。
◎施汝为培养了一批磁学人才。他告诫学生,搞研究不是为发论文、向企业卖钱和在国外获奖,而是为了国家的国防和工业。他对学生说:“知识哲学有三个层次——求学、求真、求智慧。求学是为了求真,是负责任。有了高度负责的精神,才可能有激情、有动力。只有有了激情,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
◎施汝为长期每月以工资之半缴纳党费。他作风正派,公私分明。对子女和亲戚希望他帮助找好工作的请求,他一律按原则办事。大女儿大学毕业分配时,希望得到父亲的关心,但他说“依靠组织,服从分配”。
(十)、祝神经生物学家鞠躬院士95岁生日快乐⊙《科海追星》之五百一十
祝神经生物学家鞠躬院士95岁生日快乐⊙《科海追星》之五百一十
◎人身玄奥胜苍穹,
大脑便藏秘亿重。
纳米微梢万象容。
理追穷:终辨神经束路踪。
科途有道最须诚。
慧化福泽润众生。
尽瘁鞠躬夙愿衷。
挚情浓:业始光烛一盏红。
(《豆叶黄》—张飙)
◎今天是鞠躬院士(1929年11月22日出生)的95岁生日。他是我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提出的“脑下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打破了半个世纪的定论。他首创的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开创了国际先河。他在束路追踪、神经内分泌学、大脑边缘系统和化学神经解剖学研究,脊髓与脑干的联系等研究上有许多重要发现。尤其是发现哺乳动物垂体前叶有大量肽能神经纤维并与腺细胞有突触联系,具有突破性意义,为垂体前叶的神经调节奠定了形态学基础,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鞠躬在昆明对30例最严重的全瘫患者(按传统理念已经无法站立)实施了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术后三个月,其中80%的人都可以独立拄拐行走。之后,仅昆明一地就有4000多位患者恢复了行走能力。这种创新方法成为国际范围内的重大突破,造福大量患者。
◎当选院士后,鞠躬写下: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对自己的成绩,他说,在科学的漫长修远路上,我仅仅迈了两三个小步,点燃了一盏烛光而已。他经常鼓励学生“与真理为友”,认为“诚实是科研的底线”。他给研究生立下规矩:凡违背科研道德的一律开除。
◎恭祝鞠躬院士95岁生日快乐。福寿康宁!
(十一)、致敬缅怀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院士⊙《科海追星》之五百一十一
致敬缅怀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院士⊙《科海追星》之五百一十一
◎核裂层辐速测,“最低照度”精量。漠起蘑云惊宇爆,慧铸模型助弹翔。奇功护九疆。
科必耐得寂寞,无闻却创辉煌。一志能超千骋骏,万暗难湮半炬光。燃心炫禹乡。
(《破阵子》—张飙)
◎今天是赵伊君院士(1930年11月26日-2022年12月21日)的诞辰纪念日。他是我国强激光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我国激光武器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为国防科技的需要7次改变科研方向。他参加了中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由于他带领研制的仪器设备获得有价值的数据测量结果,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1965年中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试验成功,他两次荣立三等功。70年代他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物理力学方法。80年代他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90年代后他主持武器系统及外场静态与准动态打靶实验总体技术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他为我国激光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维护国家安全、推进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伊君认为,一个国防科技工作者,就像一名奥林匹克运动员,他的使命只有一个:瞄准前沿,拼搏,再拼搏,冲刺,再冲刺,超越,再超越;他的心境只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甘于寂寞,享受寂寞。唯有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走出辉煌。赵伊君说,如果一个人过分逐名求利,必被名利所累,人生路标就会走歪,说不定还会干出蠢事、坏事。
(书法作品和译文由张飙先生提供;编辑报道:中国风华正茂;2024年12月1日)
延伸 · 阅读
- 2025-04-16“岐黄之术,大医之风”
- 2025-04-16京剧《盗魂铃》全新升级
- 2025-04-16“岐黄之术,大医之风”
- 2025-04-13《明月随人归》平山助成
- 2025-04-09“店己他”全球启航:
- 2025-04-05新鲁之约 共享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