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老屋
2025-02-26 09:44
李奇良
未知
我家的老屋座落在一个小山坡脚下,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只有四间房,田字形,泥木结构,盖的汉瓦。这是父亲花两年时间,靠两只肩膀一双手垒起来的。从打地基、斫树、提砖、做墙、挑瓦、到钉盖都是他亲力亲为。父亲就像一只春天衔泥筑巢的燕子,呕血沥血,日夜不休。这里住着祖父祖母、父母亲及我们姐弟四个。除姐姐外,我们三兄弟相继出生在这里。
一家八口,两老四小,父母的负担很重,幸亏有两位老人分担。祖母当时六十多岁,负责烧茶做饭,浆衣洗裳,有时也架起纺车纺几锭棉纱。祖母娘家是湖北省洪湖县峰口镇绣花堤潘家墩。她说一口洪湖话,小时候我觉得挺奇怪,也觉得很有趣,我经常跟她一起说洪湖话。她将我们这里说的“鱼冻哩”叫“鱼豆腐”;我们这里说“搞么地”她说“搞么家”。她是逃水灾一路要饭过来的。她一双小脚,走起路来有些蹒跚。祖母很会讲故事,经常跟我们讲躲兵的故事。祖母还给我们讲过陈友谅与绣花堤的故事。起事前,陈友谅的夫人召集几十个心灵手巧的妇女在堤上绣军旗,绣军服上的符号。打了胜仗后,人们将那段堤坝叫做“绣花堤”。
祖父是继祖父,当时七十多岁,身板较硬朗,他的任务就是砍柴和寻猪草。他总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一天傍晚,他可能是劳累过度,两眼发黑晕倒在地上,左眉棱碰在门槛上,顿时鲜血直流。母亲急得直哭,连忙抓了一把红糖敷在伤口止血,然后用方巾裹住送他到公社卫生院救治。从那次起,他的身体大不如前。祖父的老家是小源李家冲,他出身贫苦,三岁就是成了孤儿,靠做长工度日,五十多岁才来到我们家。他很慈祥,非常疼爱我们。我从小一直跟着他睡。
父亲十三岁就到湖北监利学了剃头的手艺。那时他三十来岁,剃八九个生产队的包头,起早摸黑,非常辛苦,从未见他在家里歇过一天。父亲为人忠厚老实,性格懦善,树叶落下来怕打破脑壳。
母亲小父亲一岁,娘家在聂市老街,高小毕业,算写俱全。她人缘好,处事公道,当过十年妇女队长。母亲还光荣地出席过县里的“妇代会”。大概是一九七二年冬,她在修项家冲水库时,头部受了伤,有脑震荡后遗症,经常发头疼,队里为了照顾她,安排她到养猪场养猪,这样可以避免日晒雨淋。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用在我父母身上不合适。父亲勤劳母亲贤惠,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从来没有吵过嘴。母亲是家里的主心骨,大小事情都听她的料摆。母亲会过日子,精打细算,把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安排得条条索索。尽管日子过得较清苦,但一家老小有说有笑,开开心心,羡煞旁人。
我记得有一年,我家堂屋的墙上贴满了奖状:父亲母亲是五好社员,我和姐姐是五好学生,我家还被评为“五好家庭”。我记得奖状都是一个格式,最后一句是:“特发此状,以资鼓励”。十来岁的姐姐逢人就骄傲地说:“你晓得啵?我们是全家红!”
唱歌声,读书声,欢笑声,打闹声充满了这几间小屋。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幸幸福福。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美好的童年记忆滋润着我的心田,伴随着我走过每一道风风雨雨。
时光的脚步逶迤向前,我们这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祖父祖母的身体日益衰弱,渐渐老去。祖父祖母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相继离世。老屋里再也听不到他们喊我们回家吃饭,喊我们回家做作业的声音了。那时破“四旧”立“四新”,移风易俗,办丧事不兴请客收礼,不兴唱夜歌,不兴披麻戴孝。两场丧事办得简简单单。在一片哭声、鞭炮声和锣鼓声中,祖父祖母被抬出了生活十几年的老屋,葬在离老屋不远的山坡。
祖父祖母远行后,父母与我们姐弟四个继续在这里生活了十来年。这段时间,是家庭成员最固定的时期。我们在老屋的庇护下,无灾无病,快快乐乐地长大成人。直到一九八一年姐姐出嫁,原生态的家庭开始解体。八十年代末我们三兄弟都结婚成家。俗话说:树大开杈,人大分家。随着开枝散叶,这几间老屋再已住不下我们,我们离开老屋,各自到别的地方安了新家。
父母亲也跟着我们离开了老屋。老屋再也没有人住过。寂寞的老屋伫立一隅,默然无声,在苍烟落照中打发着漫长的时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父母去了另一个世界,曾经的少年也已是满脸沧桑。无情的风霜雨雪不断侵蚀着老屋的肌体,杂草丛生,老屋日益衰微。
去年,政府把老屋列入“空心房”给拆除了。曾经给我们一家人遮风挡的老屋,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望着空荡荡的屋场,我怅然若失。老屋,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脑海里,我与它有无法割舍的情缘,它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永远的乡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原先的老屋早已零落成泥。我时常在凄清的梦里,化作一只乌鹊,绕树三匝,去找寻那只远去了的旧巢。它是我生命的原点,是我人生最初的福地,更是我一生魂牵梦萦的故园。
一家八口,两老四小,父母的负担很重,幸亏有两位老人分担。祖母当时六十多岁,负责烧茶做饭,浆衣洗裳,有时也架起纺车纺几锭棉纱。祖母娘家是湖北省洪湖县峰口镇绣花堤潘家墩。她说一口洪湖话,小时候我觉得挺奇怪,也觉得很有趣,我经常跟她一起说洪湖话。她将我们这里说的“鱼冻哩”叫“鱼豆腐”;我们这里说“搞么地”她说“搞么家”。她是逃水灾一路要饭过来的。她一双小脚,走起路来有些蹒跚。祖母很会讲故事,经常跟我们讲躲兵的故事。祖母还给我们讲过陈友谅与绣花堤的故事。起事前,陈友谅的夫人召集几十个心灵手巧的妇女在堤上绣军旗,绣军服上的符号。打了胜仗后,人们将那段堤坝叫做“绣花堤”。
祖父是继祖父,当时七十多岁,身板较硬朗,他的任务就是砍柴和寻猪草。他总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一天傍晚,他可能是劳累过度,两眼发黑晕倒在地上,左眉棱碰在门槛上,顿时鲜血直流。母亲急得直哭,连忙抓了一把红糖敷在伤口止血,然后用方巾裹住送他到公社卫生院救治。从那次起,他的身体大不如前。祖父的老家是小源李家冲,他出身贫苦,三岁就是成了孤儿,靠做长工度日,五十多岁才来到我们家。他很慈祥,非常疼爱我们。我从小一直跟着他睡。
父亲十三岁就到湖北监利学了剃头的手艺。那时他三十来岁,剃八九个生产队的包头,起早摸黑,非常辛苦,从未见他在家里歇过一天。父亲为人忠厚老实,性格懦善,树叶落下来怕打破脑壳。
母亲小父亲一岁,娘家在聂市老街,高小毕业,算写俱全。她人缘好,处事公道,当过十年妇女队长。母亲还光荣地出席过县里的“妇代会”。大概是一九七二年冬,她在修项家冲水库时,头部受了伤,有脑震荡后遗症,经常发头疼,队里为了照顾她,安排她到养猪场养猪,这样可以避免日晒雨淋。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用在我父母身上不合适。父亲勤劳母亲贤惠,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从来没有吵过嘴。母亲是家里的主心骨,大小事情都听她的料摆。母亲会过日子,精打细算,把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安排得条条索索。尽管日子过得较清苦,但一家老小有说有笑,开开心心,羡煞旁人。
我记得有一年,我家堂屋的墙上贴满了奖状:父亲母亲是五好社员,我和姐姐是五好学生,我家还被评为“五好家庭”。我记得奖状都是一个格式,最后一句是:“特发此状,以资鼓励”。十来岁的姐姐逢人就骄傲地说:“你晓得啵?我们是全家红!”
唱歌声,读书声,欢笑声,打闹声充满了这几间小屋。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幸幸福福。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美好的童年记忆滋润着我的心田,伴随着我走过每一道风风雨雨。
时光的脚步逶迤向前,我们这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祖父祖母的身体日益衰弱,渐渐老去。祖父祖母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相继离世。老屋里再也听不到他们喊我们回家吃饭,喊我们回家做作业的声音了。那时破“四旧”立“四新”,移风易俗,办丧事不兴请客收礼,不兴唱夜歌,不兴披麻戴孝。两场丧事办得简简单单。在一片哭声、鞭炮声和锣鼓声中,祖父祖母被抬出了生活十几年的老屋,葬在离老屋不远的山坡。
祖父祖母远行后,父母与我们姐弟四个继续在这里生活了十来年。这段时间,是家庭成员最固定的时期。我们在老屋的庇护下,无灾无病,快快乐乐地长大成人。直到一九八一年姐姐出嫁,原生态的家庭开始解体。八十年代末我们三兄弟都结婚成家。俗话说:树大开杈,人大分家。随着开枝散叶,这几间老屋再已住不下我们,我们离开老屋,各自到别的地方安了新家。
父母亲也跟着我们离开了老屋。老屋再也没有人住过。寂寞的老屋伫立一隅,默然无声,在苍烟落照中打发着漫长的时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父母去了另一个世界,曾经的少年也已是满脸沧桑。无情的风霜雨雪不断侵蚀着老屋的肌体,杂草丛生,老屋日益衰微。
去年,政府把老屋列入“空心房”给拆除了。曾经给我们一家人遮风挡的老屋,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望着空荡荡的屋场,我怅然若失。老屋,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脑海里,我与它有无法割舍的情缘,它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永远的乡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原先的老屋早已零落成泥。我时常在凄清的梦里,化作一只乌鹊,绕树三匝,去找寻那只远去了的旧巢。它是我生命的原点,是我人生最初的福地,更是我一生魂牵梦萦的故园。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