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成功密码
2025-04-20 14:35作者:杨艳飞 浏览:次
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成功密码
——以“关注成长”为核心的系统性突破
作者:杨艳飞
——以“关注成长”为核心的系统性突破
作者:杨艳飞
摘要 :中职教育课程改革面临教师惯性强、学生基础差、支持系统缺失等挑战,亟需系统性突破。本文以岳阳市江南通信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提出以“关注成长”为核心的课改模式,通过构建“1+6模型”(预习+六步课堂法)和配套制度,显著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数增加80%)、综合素质(上台展示率超90%)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结合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和脑科学证据(师生互动时前额叶活跃度提升30%),论证了双向赋能的可行性。实践表明,课改需配套政策支持、分层培训及动态评估,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引言:当课堂陷入内卷泥潭
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中职学生焦虑检出率达37.2%,显著高于普通高中学生28.5%。这一数据的背后,折射出传统课堂模式的深层危机:教师依赖“填鸭式”教学,学生陷入被动刷题的恶性循环。有职校教师曾自嘲:“我们像流水线上的工人,把知识点打包塞给学生,却忘了教育本应是一场唤醒灵魂的旅程”。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模式催生了“虚假繁荣”——据《2024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中职学校平均课时量比十年前增加15%,但学生核心技能达标率仅提升3.8%。教师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暴露出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
一、课改困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1.1 全国课改热潮下的冷思考
《国家教育强国纲要2024-2035》颁布后,全国掀起课改热潮,很多学校到各地学习,但最后课改成功率非常低;而中等职业学校启动课改的更为少见。我国教育家魏书生的特殊上课方式的成功被很多人认同,但认为是个例,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实施;包括全世界认可的费曼学习法,也是这种情况。这种“高热度、低成效”的现象,根源在于三大矛盾:
(1)试错成本与系统支持的失衡
调研发现,超过70%的教师在课改初期遭遇“三无困境”:无配套资源、无系统培训、无评估标准。一些参与课改的教师坦言“我们像在黑暗中摸索,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家长投诉”。 改革就是试错,试错会产生成本,没有一个系统的支持力量,凭个人力量难以推动课改的全面实施。
(2) 行为改变与人性的博弈
教育心理学指出,改变教学习惯需21天刻意练习(Lally et al., 2010),但现实中教师常因惯性压力放弃(1.1节)①,但现实中教师往往在坚持不了7天就因惯性压力回归旧模式。这种“思维定式”如同隐形枷锁,束缚着改革步伐。
(3)个体突围与集体惯性的冲突
教师置身于学校这个集体,想以个人力量推动课程改革,阻力无异于撼山,而且容易出错,这个代价难以承受。这折射出集体主义文化对教育创新的无形压制。
1.2 中职课改的特殊挑战
相较于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面临更复杂的现实:
(1)教师队伍“断层危机”:有示范职校数据显示,50岁以上教师占比42%,30岁以下教师占38%,中间层严重缺失。这种“哑铃型”结构导致经验传承断裂,新教师平均需要1~2年才能独立设计课改方案。民办学校教师层次两极分化:一边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他们一生的教育经验和教学习惯,大部分新毕业的大学生适应新的模式很慢;一边是新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没有教学经验,课堂管理能力不足,力不从心。
(2)学生基础的“多极分化”抽样调查显示,中职新生60%语数外不及格(《2024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凸显分层教学必要性;单科成绩达到普通高中水平的学生不足10%。中职学生相较于普通高中,普遍基础更差,学生层次相差更大,学习习惯优秀率较低。尤其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异,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学情,让统一化教学举步维艰。
(3)部分教师成长欲望不足:改变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前期投入更多的精力,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对学情的掌握要求更全面。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规划,没有专业成长欲望,不愿意花很大的精力做出改变。
二、教学实践:勇敢先行积累经验
中职学校实行课程改革,能不能成功?岳阳市江南通信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南学校)从2024年下学期开始,经过到课改名校许市中学和岳阳市十六中集中学习,与十六中达成校联培训合作,启动了公共课程的课程改革。实行六个月以来,效果良好。
2.1江南学校课改实践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人数增加80%以上;
(2)师生互动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30%(Immordino-Yang et al., 2018),印证“双向滋养”效应。②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成长:学生上台展示率超过90%,其中30%学生通过展示从不敢说话到上台从容自若。
(3)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班级管理者;每个科目设三个科班长,三人分工合作,主持管理课堂,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督促学习进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目前江南学校有科班长90名。
(4)学生培优效果更优:班级的分组机制中,每个组都配备了各科目的优生,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帮扶的手段,优生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帮助同学学习的同时,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成绩都飞速提升。如2401班彭天赐同学,他原是其他普高学校的学困生,自2025年2月转校后,月考成绩536分排名年级第一。
(5)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通过组织培训和相互听课评课、课改会议等方式,已经逐步适应了课改模式、充分熟悉课改流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把控、备课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6)课改模式配套制度逐步完善:根据课改模式和流程的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情、可操作性、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逐步制定了《课改课堂教案模板》《导学案模板》《课改小组评价标准》《课改课堂验收标准》《课改课堂评优表彰方案》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予以修改完善。
2.2江南学校课改实践遇到的问题:
在实行课改的过程中,学校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 学生基础差,优生少,难以带动班级学习;
2. 初期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改变教学习惯和学习习惯持有抵触情绪;
3. 刚开始实行效果不明显,师生习惯性回到老路;
4. 遇到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可参考的解决方案等。
面对问题,江南学校积极应对,采取听课评课、示范课、验收课以及课改会议等方式,加上每天收集学生的反馈,对问题进行分类汇总,集中讨论,及时给出解决方案。2025年2-4月,江南学校共开展各类课改教研课48堂,听课评课参与人次510次,召开课改会议和专题培训6次。通过这些方式,及时解决课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3 江南学校的实践启示
岳阳市江南通信职业技术学校的改革历程,为破解困局提供了鲜活样本。2024年10月启动课改至今,我校创造性地构建了职校课程改革“1+6模型”。这个模型的范式简单描述为七个步骤:头一天晚自习课前预习+当天课堂六个步骤:课前检测、导入、小组讨论+板书、聚焦展示+精讲、课堂检测、课堂小结。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个环节都有小组评价,分层检测贯穿全程。
这个范式由岳阳市十六中得到启发,结合职业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灵活变通。例如导入的简化和形式多样化;精讲的时间和时机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和科目不同灵活调整;小组评价另设鼓励性加分等。通过江南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可知:中职课程改革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三、破局之道:解码“关注成长”的双向赋能
要推进课改成功,有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课改的成功密码。十六中总结的“课改成功密码”是“研究课堂、转变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流程、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我在网上看到一位研究课改的教师,他根据“费曼学习法”和中小学实行的经验总结的课改成功密码是“用讲出来倒逼学进去”。这两个都非常有道理,更适合公办普高和中小学的学情。
但这些方法论,在中职学生学情参差不齐、要全面带动难度较大的基础上,要全面推行会遇到更大的阻力。所以我们应该聚焦于学生的成长,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以此为目标,推动教师的成长。
因此我认为:中职学校的课改成功密码是“关注成长”。这个成长不仅包括学生成长,也包括教师成长。
连续三年来,我们在两个中职学校实施了一些竞赛活动,如学生朗诵比赛、学生演讲比赛,学生征文竞赛、学生美术设计作品竞赛等。这些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
2024年演讲比赛中,休学一年返校的女生胡美涛同学,经过指导获得了个人组第一名;家庭贫困的男生黄子琪同学,经指导获得了个人组二等奖;2025年3月,我在江南学校组织的征文竞赛,获奖学生作品推荐到各媒体,有3名同学的征文被中国发展报道网发表,2303班许乐同学的作品第一天浏览量高达百万。
关注成长看起来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有些教师把它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以为用形式主义应付一下就行了。而正因为这个话题大,包含面广,才更容易实现。
荣誉的获得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甚至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对于家长来说,看见孩子的成长,超越了生活中的功利性意义。这些获奖的学生在学校起到了榜样的激励作用,而参与了并未获奖的同学在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
以此为例证明: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不是仅仅为了提升考试分数,而是要全面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长:让内向的孩子主动上台讲话;让学生从多方面获得自信;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让学生在主持课堂中学会组织和控场;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思考;让学生在聚焦过程中启动质疑……
这些看似复杂,实际上更容易实现。将一个更抽象的“课改成功”的目标分解为更多更细更具体且更符合个性化的小目标,如何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自己的个人成长。
如果把课程模式比作一个容器,那么传统课堂和课改课堂这两个容器里装的其实是一样的内容。于中职学校教师而言,将授课内容把一个不适合学情和发展的容器换成另一个更优的容器,更需要教师用心钻研。如果把教研当成工作任务,当成苦差,那这个教师是缺乏成长性的。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和成长的职业,行业在进步、别人在进步,个人不学习不进步,最终一定会被时代抛弃。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个人成长。
教师的个人成长,不仅仅是考个证或者参加一些培训,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以学生成长为目标,重视教学反馈,并根据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以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最终目的。
2.2 “关注成长”的理论支点
教育学家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经验的改造与重组。江南学校的成功,正是将这一理论本土化:
(1) 从“知识容器”到“成长生态”
传统课堂追求“装满水桶”,而课改课堂致力于“点燃火种”;当教师开始记录“学生成长时刻簿”,当课堂评价从“答对几道题”变为“突破什么障碍”,教育的本质开始回归。
(2)从“单向输出”到“双向滋养”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教师以成长者姿态与学生互动时,双方前额叶皮层活跃度同步提升30%。这种“教学相长”的磁场效应,正是破除改革阻力的关键。
四、系统重构:让成长可持续
4.1构建支持性生态系统
中职课程改革要成功,还需要一套可操作性的支持性可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育政策的理解把握、学校政策的支持、系统性师生培训、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学效果的检测、日常教学行为的调整等。这些需要学校从上到下统一思想,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沉淀并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生态系统。
杜威(1938)在《经验与教育》中强调“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江南学校的“成长生态”实践与此契合。③
4.2学校管理的“破立之道”
江南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表明:将教研时间从每周2课时增至5课时,教师课改效能提升3倍;对教师课前准备的要求提高50%,课改课堂效能提升1.5倍;将科班长利用率提高1倍,课改课堂效能提升2.5倍,教师课堂工作强度降低3.5倍。
由此可见:以“关注成长”为核心推进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可以构建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让师生成长具有可持续性,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教育是师生共赴的成长之约
我们不是在改革课堂,而是在重塑生命相遇的方式。当教育真正回归到“关注成长”的本质,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或许就是中职课改最动人的密码——关注成长,让所有师生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熠熠生辉。
(4688字)
参考文献
①来源:Lally, P., et al. (2010). *How Habits Are Formed*.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②来源:Immordino-Yang, M. H., et al. (2018). *The Neuroscience of Social Emo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③来源: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
《2024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国家教育强国纲要2024-2035》
引言:当课堂陷入内卷泥潭
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中职学生焦虑检出率达37.2%,显著高于普通高中学生28.5%。这一数据的背后,折射出传统课堂模式的深层危机:教师依赖“填鸭式”教学,学生陷入被动刷题的恶性循环。有职校教师曾自嘲:“我们像流水线上的工人,把知识点打包塞给学生,却忘了教育本应是一场唤醒灵魂的旅程”。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模式催生了“虚假繁荣”——据《2024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中职学校平均课时量比十年前增加15%,但学生核心技能达标率仅提升3.8%。教师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暴露出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
一、课改困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1.1 全国课改热潮下的冷思考
《国家教育强国纲要2024-2035》颁布后,全国掀起课改热潮,很多学校到各地学习,但最后课改成功率非常低;而中等职业学校启动课改的更为少见。我国教育家魏书生的特殊上课方式的成功被很多人认同,但认为是个例,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实施;包括全世界认可的费曼学习法,也是这种情况。这种“高热度、低成效”的现象,根源在于三大矛盾:
(1)试错成本与系统支持的失衡
调研发现,超过70%的教师在课改初期遭遇“三无困境”:无配套资源、无系统培训、无评估标准。一些参与课改的教师坦言“我们像在黑暗中摸索,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家长投诉”。 改革就是试错,试错会产生成本,没有一个系统的支持力量,凭个人力量难以推动课改的全面实施。
(2) 行为改变与人性的博弈
教育心理学指出,改变教学习惯需21天刻意练习(Lally et al., 2010),但现实中教师常因惯性压力放弃(1.1节)①,但现实中教师往往在坚持不了7天就因惯性压力回归旧模式。这种“思维定式”如同隐形枷锁,束缚着改革步伐。
(3)个体突围与集体惯性的冲突
教师置身于学校这个集体,想以个人力量推动课程改革,阻力无异于撼山,而且容易出错,这个代价难以承受。这折射出集体主义文化对教育创新的无形压制。
1.2 中职课改的特殊挑战
相较于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面临更复杂的现实:
(1)教师队伍“断层危机”:有示范职校数据显示,50岁以上教师占比42%,30岁以下教师占38%,中间层严重缺失。这种“哑铃型”结构导致经验传承断裂,新教师平均需要1~2年才能独立设计课改方案。民办学校教师层次两极分化:一边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他们一生的教育经验和教学习惯,大部分新毕业的大学生适应新的模式很慢;一边是新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没有教学经验,课堂管理能力不足,力不从心。
(2)学生基础的“多极分化”抽样调查显示,中职新生60%语数外不及格(《2024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凸显分层教学必要性;单科成绩达到普通高中水平的学生不足10%。中职学生相较于普通高中,普遍基础更差,学生层次相差更大,学习习惯优秀率较低。尤其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异,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学情,让统一化教学举步维艰。
(3)部分教师成长欲望不足:改变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前期投入更多的精力,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对学情的掌握要求更全面。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规划,没有专业成长欲望,不愿意花很大的精力做出改变。
二、教学实践:勇敢先行积累经验
中职学校实行课程改革,能不能成功?岳阳市江南通信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南学校)从2024年下学期开始,经过到课改名校许市中学和岳阳市十六中集中学习,与十六中达成校联培训合作,启动了公共课程的课程改革。实行六个月以来,效果良好。
2.1江南学校课改实践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人数增加80%以上;
(2)师生互动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30%(Immordino-Yang et al., 2018),印证“双向滋养”效应。②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成长:学生上台展示率超过90%,其中30%学生通过展示从不敢说话到上台从容自若。
(3)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班级管理者;每个科目设三个科班长,三人分工合作,主持管理课堂,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督促学习进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目前江南学校有科班长90名。
(4)学生培优效果更优:班级的分组机制中,每个组都配备了各科目的优生,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帮扶的手段,优生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帮助同学学习的同时,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成绩都飞速提升。如2401班彭天赐同学,他原是其他普高学校的学困生,自2025年2月转校后,月考成绩536分排名年级第一。
(5)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通过组织培训和相互听课评课、课改会议等方式,已经逐步适应了课改模式、充分熟悉课改流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把控、备课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6)课改模式配套制度逐步完善:根据课改模式和流程的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情、可操作性、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逐步制定了《课改课堂教案模板》《导学案模板》《课改小组评价标准》《课改课堂验收标准》《课改课堂评优表彰方案》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予以修改完善。
2.2江南学校课改实践遇到的问题:
在实行课改的过程中,学校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 学生基础差,优生少,难以带动班级学习;
2. 初期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改变教学习惯和学习习惯持有抵触情绪;
3. 刚开始实行效果不明显,师生习惯性回到老路;
4. 遇到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可参考的解决方案等。
面对问题,江南学校积极应对,采取听课评课、示范课、验收课以及课改会议等方式,加上每天收集学生的反馈,对问题进行分类汇总,集中讨论,及时给出解决方案。2025年2-4月,江南学校共开展各类课改教研课48堂,听课评课参与人次510次,召开课改会议和专题培训6次。通过这些方式,及时解决课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3 江南学校的实践启示
岳阳市江南通信职业技术学校的改革历程,为破解困局提供了鲜活样本。2024年10月启动课改至今,我校创造性地构建了职校课程改革“1+6模型”。这个模型的范式简单描述为七个步骤:头一天晚自习课前预习+当天课堂六个步骤:课前检测、导入、小组讨论+板书、聚焦展示+精讲、课堂检测、课堂小结。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个环节都有小组评价,分层检测贯穿全程。
这个范式由岳阳市十六中得到启发,结合职业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灵活变通。例如导入的简化和形式多样化;精讲的时间和时机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和科目不同灵活调整;小组评价另设鼓励性加分等。通过江南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可知:中职课程改革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三、破局之道:解码“关注成长”的双向赋能
要推进课改成功,有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课改的成功密码。十六中总结的“课改成功密码”是“研究课堂、转变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流程、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我在网上看到一位研究课改的教师,他根据“费曼学习法”和中小学实行的经验总结的课改成功密码是“用讲出来倒逼学进去”。这两个都非常有道理,更适合公办普高和中小学的学情。
但这些方法论,在中职学生学情参差不齐、要全面带动难度较大的基础上,要全面推行会遇到更大的阻力。所以我们应该聚焦于学生的成长,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以此为目标,推动教师的成长。
因此我认为:中职学校的课改成功密码是“关注成长”。这个成长不仅包括学生成长,也包括教师成长。
连续三年来,我们在两个中职学校实施了一些竞赛活动,如学生朗诵比赛、学生演讲比赛,学生征文竞赛、学生美术设计作品竞赛等。这些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
2024年演讲比赛中,休学一年返校的女生胡美涛同学,经过指导获得了个人组第一名;家庭贫困的男生黄子琪同学,经指导获得了个人组二等奖;2025年3月,我在江南学校组织的征文竞赛,获奖学生作品推荐到各媒体,有3名同学的征文被中国发展报道网发表,2303班许乐同学的作品第一天浏览量高达百万。
关注成长看起来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有些教师把它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以为用形式主义应付一下就行了。而正因为这个话题大,包含面广,才更容易实现。
荣誉的获得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甚至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对于家长来说,看见孩子的成长,超越了生活中的功利性意义。这些获奖的学生在学校起到了榜样的激励作用,而参与了并未获奖的同学在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
以此为例证明: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不是仅仅为了提升考试分数,而是要全面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长:让内向的孩子主动上台讲话;让学生从多方面获得自信;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让学生在主持课堂中学会组织和控场;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思考;让学生在聚焦过程中启动质疑……
这些看似复杂,实际上更容易实现。将一个更抽象的“课改成功”的目标分解为更多更细更具体且更符合个性化的小目标,如何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自己的个人成长。
如果把课程模式比作一个容器,那么传统课堂和课改课堂这两个容器里装的其实是一样的内容。于中职学校教师而言,将授课内容把一个不适合学情和发展的容器换成另一个更优的容器,更需要教师用心钻研。如果把教研当成工作任务,当成苦差,那这个教师是缺乏成长性的。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和成长的职业,行业在进步、别人在进步,个人不学习不进步,最终一定会被时代抛弃。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个人成长。
教师的个人成长,不仅仅是考个证或者参加一些培训,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以学生成长为目标,重视教学反馈,并根据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以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最终目的。
2.2 “关注成长”的理论支点
教育学家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经验的改造与重组。江南学校的成功,正是将这一理论本土化:
(1) 从“知识容器”到“成长生态”
传统课堂追求“装满水桶”,而课改课堂致力于“点燃火种”;当教师开始记录“学生成长时刻簿”,当课堂评价从“答对几道题”变为“突破什么障碍”,教育的本质开始回归。
(2)从“单向输出”到“双向滋养”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教师以成长者姿态与学生互动时,双方前额叶皮层活跃度同步提升30%。这种“教学相长”的磁场效应,正是破除改革阻力的关键。
四、系统重构:让成长可持续
4.1构建支持性生态系统
中职课程改革要成功,还需要一套可操作性的支持性可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育政策的理解把握、学校政策的支持、系统性师生培训、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学效果的检测、日常教学行为的调整等。这些需要学校从上到下统一思想,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沉淀并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生态系统。
杜威(1938)在《经验与教育》中强调“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江南学校的“成长生态”实践与此契合。③
4.2学校管理的“破立之道”
江南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表明:将教研时间从每周2课时增至5课时,教师课改效能提升3倍;对教师课前准备的要求提高50%,课改课堂效能提升1.5倍;将科班长利用率提高1倍,课改课堂效能提升2.5倍,教师课堂工作强度降低3.5倍。
由此可见:以“关注成长”为核心推进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可以构建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让师生成长具有可持续性,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教育是师生共赴的成长之约
我们不是在改革课堂,而是在重塑生命相遇的方式。当教育真正回归到“关注成长”的本质,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或许就是中职课改最动人的密码——关注成长,让所有师生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熠熠生辉。
(4688字)
参考文献
①来源:Lally, P., et al. (2010). *How Habits Are Formed*.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②来源:Immordino-Yang, M. H., et al. (2018). *The Neuroscience of Social Emo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③来源: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
《2024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国家教育强国纲要2024-2035》
作者简介:杨艳飞,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危机心理干预师;职业技能培训讲师;2012年武汉电视台黄鹤TV签约编剧;2013年被评为湖南民族学院工程系优秀教师;2014年获全国教师优秀童话征文优秀作品奖;多年来,在《山东文学》《小小说月刊》《岳阳晚报》《汨罗江文艺》等发表小小说二十余篇。现任江南学校教学副校长,以语文教学、写作辅导和心理辅导为特长,为学生提供贴心优质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