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5-06-18 18:24
庞代国
未知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力的未来人才的重任。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岳阳市江南综合高中学校的实践探索,本文从理念转型、策略构建、挑战反思等维度,探讨如何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课堂,为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转型:从“知识传递”到“能力生长”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应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品格,包括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意识、责任担当等。这一理念要求教师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岳阳市江南综合高中学校的实践为此提供了生动注脚。该校提出“精品办学”理念,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改革与德育实践的全链条:一方面,通过“模块化、阶梯式教学模式”重构课堂,按“基础-提升-拓展”三阶段划分学期知识模块,以学生掌握程度为阶梯逐级推进;另一方面,以“三主课堂”(课代表主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核心理念,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通过主持课堂讨论、组织小组辩论、完成写作等活动,将文本解析转化为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的锻炼;在数学课上,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需综合运用力学、几何等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跨学科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这种转型的核心,是让知识学习成为能力生长的土壤,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实践场”。
二、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实践策略:从“单向灌输”到“生态共育”
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具体的实践路径。结合学校经验,可从以下维度构建互动式课堂:
1、情境化教学激活学习兴趣:真实问题驱动探究
以真实问题为切入点创设探究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关键。例如,该校在物理课中以“如何设计节能建筑”为项目主题,学生需综合运用力学、热力学等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方案设计;在德育实践中,“孝德塔”“形象树”等载体将“孝心教育”转化为具体行动——学生每完成一次善举(如帮父母做家务、参与志愿服务),便在“孝德塔”中记录成长,这种“情境化德育”让责任担当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日常行为。通过这类设计,学生不仅巩固了学科知识,更在真实情境中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2、多元评价体系赋能成长:过程与结果并重
摒弃单一分数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机制,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保障。岳阳市江南综合高中学校制定了《课改课堂验收评分表》《小组评价标准》等工具,从课堂参与度(如小组讨论的互动质量)、合作表现(如帮扶同学的次数)、创新成果(如项目设计的独特性)等维度综合评估学生。例如,在“三主课堂”中,教师通过记录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率、展示环节的互动次数、当堂检测的分层达标率等数据,形成“一生一策”成长档案;每月评选“优秀课改小组”“优秀科班长”,将评价结果与评优、德育积分挂钩。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价值,而非仅关注分数,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
3、技术与机制双赋能:个性化学习与团队协作并行
借助数字化工具与制度设计实现分层教学,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键。该校通过“导学案共享库”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差异化学习任务:基础层学生完成教材例题,拓展层学生挑战高考真题改编题;在课堂检测中,采用A/B/C类分层试题(A类生挑战高考题,B类生完成变式题,C类生巩固基础题),并结合智能软件分析学生薄弱点,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此外,通过“学科班长”制度(由学科成绩前30%的学生担任),建立“优生帮潜能生”的互助机制,实现“团队协作”与“个性提升”的统一。
三、实践中的挑战与反思:从“破局”到“深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岳阳市江南综合高中学校在实践中也面临多重挑战:
1、教师转型压力: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三主课堂”的流程设计(如合作探究的时间把控、展示环节的引导技巧)不够熟练,甚至因“怕耽误进度”而退回“满堂灌”模式。对此,学校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竞赛”等方式强化教师培训,要求教师每月提交“课改反思日志”,并将课改参与度纳入绩效考核,逐步推动理念内化。
2、学生适应性差异:长期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展示”中易出现“游离”现象(如讨论时沉默、展示时依赖优生)。针对这一问题,学校通过“任务清单制”明确每节课的参与要求(如“每组至少3人发言”),并结合《学习行动日志》,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主动性。
3、家校协同的深度:部分家长仍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对“过程性评价”“实践活动”的价值认知不足。学校通过“家访活动”“班级发展简报”等方式,向家长展示学生在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进步案例(如某学生从“沉默”到“主动主持小组讨论”的转变),逐步赢得理解与支持。
这些挑战提醒我们,教育改革需以“教师发展”为支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家校共育”为助力,通过持续深耕细节,才能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四、走向未来的教育启示:让课堂成为“生长的田野”
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课堂成为“生长的田野”——教师是“园丁”,学生是“种子”,课程与活动是“阳光雨露”。岳阳市江南综合高中学校的实践启示我们:
1、课堂应是“能力生长”的场域:通过“三主课堂”“项目式学习”等设计,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在合作中学会担当、在实践中学会创新。例如,该校学生在“学雷锋”公益活动中清理街道、在“班树”养护中体会责任、在“非遗舞龙”表演中传承文化,这些经历比课本知识更能滋养终身发展的能力。
2、教育应是“全人发展”的过程: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科能力,更是品格与价值观的塑造。该校通过“孝德塔”记录善举、“形象树”修正行为、“安全第一课”强化责任,将德育融入日常,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3、改革应是“持续迭代”的探索: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教师保持“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例如,该校每学期修订一次课改方案,结合高考政策与学生反馈优化细节;每月召开“课改推进会”,解决“合作探究效率低”“展示环节互动少”等具体问题,这种“小步快跑”的迭代思维,是改革持续深化的关键。
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教师都是实践者与创造者。唯有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从教学设计到评价机制,从知识传授到品格塑造,才能真正回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呼唤,让教育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作者:庞代国 岳阳市江南综合高中党支部书记)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