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丰县黄磜镇:“四力融合”强动能 绘就产业发展新图景

2025-08-21 17:34 编辑 本网

中国发展报道网广东讯  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过程中,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黄磜镇立足山区资源禀赋,以“组织力、协作力、市场力、文化力”四力融合的创新实践,蹚出一条产业提质、百姓增收、乡村蝶变的特色路径。2023年以来,18个签约项目带来5.48亿元投资,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变化、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生动诠释着“百千万工程”在基层的扎实成效。

组织力领航:党员干部带头蹚出致富路

黄磜镇把党组织的“红色堡垒”建在产业发展最前沿,让党员干部成为带富领富的“排头兵”。

为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难题,高群村党支部书记李见发带着“让土地生金”的信念,率村“两委”干部奔赴珠三角各大种植基地考察取经,同时循着广西钟山县“小韭苔撬动大市场”的成功足迹,把韭菜苔这一“金苗子”引进村。如今,40万斤年产量、240万元年产值的产业蓝图正变为现实,穗丰蔬菜合作社吸纳47名村民入股,“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年底分红”的三重收益,让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雪峒村的撂荒地变身“聚宝盆”,同样离不开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算收益账、讲发展前景,动员村民流转土地300亩打造佛手瓜基地。“土地流转每年能拿500元,在基地干活每月挣3500元,不用外出打工也能顾家挣钱。”村民的心里话,道出了党建引领下“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双赢实效。按照规划,基地2025年底前将扩至1100亩,预计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发展红利将惠及更多群众。

协作力提速:帮扶联动架起升级桥

黄磜镇巧借外力、激活内力,让帮扶资源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剂”。

黄磜镇的佛手瓜,曾因销路受限“养在深闺人未识”。借力广东省纵向帮扶工作队、东城—新丰对口协作帮扶工作队,这一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迎来“华丽转身”:区块链溯源系统记录全生长周期,大湾区高标准农产品认证加持,专家团队田间地头传授技艺,最终通过帮扶渠道走进盒马鲜生、山姆会员店,年销量突破2000吨,“优质优价”让种植户笑开了花。

东莞东城牵线引进的巨型稻,更是书写了“科技赋能+协作帮扶”的精彩篇章。雪峒村的示范基地里,每亩仅种4400株的巨型稻,产量堪比常规水稻1万多株。“稻下养鱼、虾、鸭”的立体种养模式,让亩均增收1000-2000元,亩产4吨的湿秸秆还能变饲料、工业原料。210亩试种基地不仅守住了“米袋子”,更蹚出了生态种养的新路子。

市场力驱动:全链运作激活增收源

黄磜镇以市场化思维打通产业发展“任督二脉”。

“以前愁种出来卖不掉,现在通过‘黄茶农韵’小程序,手机一点就能发往全省!”说起农产品销售的变化,种植户深有感触。新丰县黄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强镇富村公司)就是架起“田间到餐桌”的桥梁——公司自成立以来,带着农特产品积极参与大型展销会、东莞“飞地集市”等活动5场以上,设立消费帮扶馆和“新丰快闪店”,线上入驻粤工会购等3大平台,“黄茶农韵”品牌越叫越响,累计营收达405万元。返乡大学生陈妃在公司里是“新农人”的代表。她用电商直播、短视频带火家乡特产,镜头里的高山蔬菜、生态农产成“网红爆款”,让黄磜镇的特色产品知名度越打越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产筑基、二产赋能、三产活化”的全链条思维。佛手瓜不仅扩大种植规模,更开发出酱菜、面条、月饼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2-3倍;借助“省地理标志特色镇”招牌,一年吸引30多万人次湾区游客打卡,农业与文旅碰撞出“1+1>2”的效益。这种“以市场需求定产业方向”的思路,让产业发展始终与市场同频共振。

文化力赋能:文旅融合彰显新魅力

黄磜镇深挖本土文化,让产业带着“烟火气”和“文化味”。

南下大军革命精神学习基地、县委旧址等红色资源被精心保护,和当地的茶文化、客家文化串成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高山茶乡红色之旅”,2024年超百万人次游客循着红色足迹而来,在山间茶园里听革命故事,在古村落里品客家风情,红色基因成了最动人的“旅游名片”。

佛手瓜这一农产品,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黄磜镇创新推出“佛手瓜宝宝”地理标志区域IP形象,让路牌、打卡点都充满童趣。吸引乡贤投资300万元打造“佛手瓜小院民宿”,与佛手瓜地理标志驿站形成“IP观光—文化体验—特色住宿”消费链条。“游客来摘瓜、品茶、住民宿,临走带点文创产品,我们的收入来源更多了。”当地村民说,文化软实力正实实在在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硬支撑。

资料来源:中共新丰县委宣传部、新丰县黄磜镇人民政府

收藏 举报

延伸 · 阅读